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产妇坠亡:被合理化的疼痛背后,女人的子宫究竟为谁而长?| 性别平等与生活
发布于 2017-09-07

“每一个因生产而经历险境的女人,想必都经历绝望。然而这种绝望是谁给女人的?有什么方法能让她们不再因此恐惧?完善针对妇女的健康服务、敦促制定更公平的社会制度、为女性提供充分的信息与选择权利……仅仅是一个开始。”



惨剧发生后的罗生门——被推诿的责任


      “待产孕妇因疼痛难忍,多次请求家属同意剖腹产被拒绝,最终跳楼自杀身亡”,这样一条新闻在几天之内就迅速引起了各大媒体与众多网友们的争论。

       对此,事发榆林市第一医院先后两次发表声明,就“产妇死因、究竟是谁拒绝剖宫产、为何必须家属签字、医护人员是否存在监护失位、医院窗户为何无防护设施”等事件主要争议点一一进行释疑。


       医院还提供了产妇夫妇在产前签署的《知情同意书》、记载了产程中家属三次拒绝记录的《护理记录单》和产妇在医院走廊两次跪下的监控视频截图等证据,声明“产妇跳楼身亡的根本原因与我院诊疗行为无关”(完整声明可点击“阅读原文”查看)


写有“情况已知,要求经阴道分娩,谅解意外”的《产妇住院知情同意书》(图片来源:@榆林一院 微博声明)


      但产妇的家属并不认可医院的声明,死者丈夫延先生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妻子出来喊疼两次,我都主动跟医生说,她疼的话咱们就剖腹产,但是医生回复说,检查后产妇一切正常,快要生了,不用剖腹产。”


      产妇生母亦称:“我们都说是问大夫有没有必要剖腹产,大夫说到了正常能生产的时间了,可以顺产,让我们把她劝回产房去。”

      双方各执一词,使得事情变得复杂,相关责任认定,仍有待依据进一步的事实调查。


当忍受疼痛成为理所当然——被漠视的产妇话语权


      此事发酵后,心痛愤怒的网友纷纷上传了自身亲历或周围亲友经历过的“家属坚持顺产、无视产妇痛苦”的悲惨故事。可见,即便此次新闻事件中家属同意剖腹产,但在现实生活中,家属干预产妇分娩抉择的情况,确实比我们想象中严峻得多


(图片来自网络)

      认证“果壳网主笔”的网友@游识猷 在微博戏谑地说:“在国内生孩子,最操蛋的一件事就是,家属有话语权,医院(及后面的卫生部医保局)有话语权,但是生孩子的产妇本人没有多少话语权。”

      因为家属自身无需承担生理上的风险,无法真真切切地感受产妇所承受的疼痛,于是也就更不容易意识到“一味地要求顺产,拒绝剖腹产”可能带来的后果。他们有的是因为医学常识匮乏,对剖腹产存在迷思,例如坚信“顺产的宝宝更健康更聪明”;有的就是纯粹因为剖腹产手术费用更高,想省钱;还有的因为剖腹产会影响他们“三年抱俩”的后续生育计划

      他们干预的方式,也不尽是简单粗暴的“拒绝签字”,更多的是以过来人的“生孩子都这样,我当年疼得比你厉害,不也过来了”委婉地进行道德绑架,或以“看看还能不能坚持一下,没准坚持一下就生出来了”、“再忍忍,自己生对你和孩子都好”、“女人都要经历这个痛,熬过了就是伟大的妈妈”、“加油!你好棒!”等说辞包装自己的“站着说话不腰疼”。

      而无论出于什么原因,用什么方式干预,产妇的感受和选择都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同时,本着人文关怀理念的医院,也会因为“剖宫产率和住院天数(顺产出院更快)都是医院的考核指标,如果超出了某个范围,卫生部、卫计委、医保局都会找医院麻烦”,或者“剖宫产需要麻醉医生,医院人手可能不够”等现实原因干预产妇的分娩抉择

产妇在医院走廊跪下的监控视频截图(图片来源:@榆林一院 微博声明)


      而硬膜外镇痛形式的分娩镇痛技术,作为一项20年前就已成熟、在美国普及率达到61%以上无痛分娩技术,直至2004年,中国年均 2000 万名产妇中,累计只有约 1 万名享受到了无痛分娩,比例不到 1%。根据北大医院的调查,全国仅有少量医院全天提供无痛分娩服务,“其它医院或放弃或只对个别关系户提供服务”

      但因为在中国现行的公共政策评价体系里,死亡率的降低才是一个重要的指标,女性舒适度的提升并不在这个考量范畴内。而无痛分娩这项技术最大的益处只是减少女性在生产时所遭受的痛苦,对降低死亡率作用有限。于是,推行无痛分娩就变成了一件“不划算”的事



      在这种语境下,产妇们不再是有血有肉有感受的鲜活个体,而是化作了一个个数字和指标。

      家属也好,医院(及其身后的卫生部医保局)也好,他们关心的更多是结果——“生下来”和“不要死”,相比而言,这个过程中“疼不疼”并没有那么重要。

      社会就在这样“缺乏对生命个体尊重”的文化中将“忍受疼痛”合理化,产妇的话语权就此失焦于更强大的父权建构中。


女人的子宫为谁而长——被控制的女性生育权


      在中国现有的政策体系下,女性的生育权极大程度上受制于计划生育政策。过去嫌人太多,就实行“独生子女政策”,配以“一胎上环,二胎绝育”这针对女性进行身体管理甚至摧残的强制手段。如今担心人口红利消失,就实行“全面开放二孩”,左右生几个,都是国家管



      但如果没有“计划生育”政策,女性就能获得真正的生育自主权吗?答案显然也不乐观。在男女仍然不平等的性别政治的大环境下,政策的放开很可能只是将权力从“国家的强制不生育”转移到“家族的强制生育”。在偏好“儿女双全”,或者“至少一胎男”的家庭里,女人的子宫仍是不会说话不能反抗的工具。


      据新闻报道,“二孩政策”放开后,有不少45岁以上、已育一胎的女性响应政策生育了第二个孩子。她们的生育意愿有多少自由度,我们暂且不得而知。但残酷的现实是,国家卫计委承认目前“生育需求快速增长,优质医疗资源供给不足,专业技术人员短缺,孕妇死亡率有上升趋势”。

女声旧文《中国孕产妇死亡率升高?时至今日,生育致死仍是女人难以超越的宿命》里曾提到:

“如果孕产妇死亡率上升是事实的话,二孩放开,配套政策却没有跟上的恶果已经开始初现端倪:我们每天都能看到政府使用各种软硬措施在鼓励生育,然而却鲜见配套医疗、育儿、女性职场福利保障的成果。从表面上看,生育权被进一步放宽了,然而最终被置于危险境地、需要承担风险的,又回到了女性个人身上。”


      而让人无奈的是,女性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被漠视的又何止只是生不生和选择分娩方式的权利。从孕期为了“生个大胖小子”被疯狂塞塞塞,到孕后为了好下奶被迫补补补,在整个生育过程中,女性自身究竟能有多少自主权?


      从子宫被占领的那一刻起,孕妇自身的健康、喜好都开始要让步于胎儿的需求。这其中,有多少牺牲是女性心甘情愿?又有多少妥协,是服从于传统的生育文化?

      保守的生育文化一边尽情讴歌“成为母亲的神圣伟大”,给那些不想生育的女性贴上“自私自利”、“不负责任”的标签,嘲讽“女人的子宫不用来生孩子用来干嘛”,但一边又利用政策和舆论限制单身女性和女同性恋伴侣的生育权利:凡是不跟男人结婚的女人,生育后不仅不能获得相关福利,还可能被罚款,也无权享受人工生殖服务


      说到底,“生不生、生几个、怎么生”本都该由女性自己决定,但现阶段,女性若想获得真正的生育自主权,还需要再在两性平权的路上继续努力。

      

作者:山柰,来源:女权之声

back

Copyright © 2003-2016 北京为平文化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网安备110115000735 京ICP备100362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