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常见问题
报告发布| 反家暴“低调英雄”:民间力量的发展和困境
发布于 2021-12-08

摘要:
反家暴法实施以来,社会各界为推动法律的落实、改善家暴当事人处境做出了持之以恒的努力。其中民间反家暴力量发挥了巨大的作用。民间有哪些个人和组织在行动,ta们分别做了哪些实事?报告《反家暴法实施五周年监测报告-民间作用篇》将详细介绍这些内容。

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以下简称反家暴法)正式实施,距今已有五年整。中国民间力量长期不懈地推动和参与反对家庭暴力的立法及法律的贯彻落实,五年来,民间力量在反家暴工作的参与深度与广度都有所推进。民间的反家暴力量在继续生长并不断探索着自己的位置和角色。

反家暴法对社会组织、社会工作服务机构等民间力量在反家暴工作中的角色,特别是家暴预防、制止和直接提供服务的功能,都有突出和直接的规定。此外,很多未能在民政部门注册的群体(如线下志愿者、网络社区和一些工商注册的机构,本文将它们统称为“社会力量”、“民间力量”或“民间公益”),也共同成为反家庭暴力的重要力量。

一个可圈可点的例证就是:寥寥5-8家妇女民间公益的网站和自媒体五年间所发布的反家暴信息总量,和全国及31个省级妇联网站发布的信息总量相当。此外,还有众多的普通公众则以个体的身份,作为积极的旁观者,在落实反家暴法、为受家暴影响的当事人提供支持、推进责任机构履行职责维护受害者权益的倡导中,无论是线上还是线下,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为实现反家暴法的立法宗旨、反映法律实施之后各方面的进展、呈现相关群体特别是受家暴影响者的需求,为平妇女权益机构从2017年开始,连续发布反家暴法实施情况的系列监测报告。2021年3月1日起,为平发布一组反家暴法实施五周年监测报告,分专题概述五年来追踪反家暴法落地的进展和经验、挑战和差距,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本文为2021年12月5日发布的《反家暴法实施五周年监测报告-民间作用篇》概述。报告基于公开文献和第一手资料,包括数千条新闻媒体和官方网站/微博/公号报道的信息,撰写者对民间反家暴组织与个人的访谈和座谈,以及为平妇女支持热线的直接服务的实践经历。所引用的案例和数据除特别说明外都始自2016年3月1日反家暴法实施之日,截至2021年2月28日,覆盖5年时间,信息来自5大新闻网站、12个国家级责任单位、省级妇联的网站,以及5-8家民间反家暴公益信息平台。

尽管我们尽了最大的努力,本报告的数据和信息绝大多数仍为不完全统计,许多关键数据因官方信息披露不足、民间力量有所不及而无法得到全貌。

本报告尝试描绘《反家暴法》实施五周年间反家暴工作的民间叙事,所使用的信息大部分基于媒体对民间力量的报道、民间机构官方或个人公开发布的信息,并辅之以有13位民间力量代表参与的线上访谈的资料。这里所涵盖的民间力量既包括在民政、工商部门注册的社会组织或机构,也包括尚未完成注册或以网络、虚拟社区的形式存在的组织或个人。

对于民间机构反家暴工作内容,本报告按照公众教育和传播、服务和个案救助、能力建设与培训、政策倡导,以及调研与工具开发五个方面进行描述。

公众教育和传播

(1)机构为主体的线上传播:借助新的媒体平台

公众教育是指面向公众发布和传播反家暴相关理念和知识。重要的是改变人们固有的“打孩子天经地义”、“家暴是家务事”的观念,同时向受暴者传递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和知识、向施暴者传递“对家暴零容忍”的态度,从而消除暴力文化和暴力行为。


公众教育一直在反家暴中担任重要角色,也呼应着反家暴法所提到的社会组织提供“家庭暴力预防知识教育等服务”的规定。民间力量注重发挥互联网和智能手机的潜力,广泛开展线上反家暴公众教育,并利用不同的媒体平台发布信息为形式。根据为平五周年系列监测报告中第一篇《反家暴信息数量降中微升,三分之二由妇女机构发布》统计,在五年的时间里,报告所监测的不同类型机构中,“公益机构/公益媒体平台数量最少,甚至逐年递减,由最初的8家,减少至5家,但是他们发布的信息数量却很多,而且在每年反家暴信息总量中的占比逐渐增大。

”民间力量始终是反家暴信息发布的主力、民间信息平台传播力度最大。一些提供服务的机构也将公共教育和传播作为重要工作内容。很多机构开始重视新媒体平台的应用,通过结合热点事件发布短评,在抖音上制作短视频等形式,扩大亲密关系暴力议题的关注量。 

(2)志愿者鹊起,并打破线上线下界限

自媒体和社交网络越来越成为当事人曝光施暴行为、向社会求助并引发公众讨论的平台,也活跃着越来越多的反家暴主体及行动。如自媒体公众号“硝美丽”自2018年8月18日设立以来,共发布了约22篇和家暴相关的推送,专栏播客“有点田园”分享了两篇和反家暴一线志愿者的对话节目《申请家暴保护令可能遭遇什么?》、《反家暴专线接待员:每天教人抱井,没人成功拿到过告诫书》,可以让听众直观感受家暴受害者的经历。更可贵的是,很多内容带有对普通公众参与的鼓励,如《你想让谁受到反家暴教育?我们代寄独家手册给TA!》发起了代寄反家暴资料的活动;《悼念拉姆头七,比起互联网的遗忘,我们更怕公共部门的遗忘》,悼念因家暴烧伤致死的拉姆;在《为方洋洋签个名吧,拜托了》里,呼吁大家关注被夫家虐待致死的山东女子方洋洋,并征集了上万个签名督促法院公正审判。这些传播都打破了线上和线下的界限,使更多普通公众有机会参与反家暴的发声。

在新浪微博上也涌现了一批以家庭暴力为创作主题的博主。如:“反家暴公益科普小组”、“反家暴女子格斗”、“天天爱消除家暴bot”,记录和转发网络公开的家暴事件并进行科普。还有一些博主在李星星案中倡议为性侵害未成年人刑法增设“利用权势性侵罪”,征集到4万人签名。还有更多的个体或志愿小组自发开展研究和传播,比如有匿名志愿者团队开发了论坛,在其中收录性别暴力事件的新闻,由网友自发投稿,持续更新,至今已收录报道数百篇……这些由个体自发进行的活动代表着普通公众对反家暴议题的关注和热情。

案例: “反家暴小疫苗”:从线上到线下

2020年2月,在全国因新冠疫情爆发而居家封锁的时候,住在湖北的微博用户猪西西多次听到邻居在家里打骂自己的孩子,于是给邻居写了一封信,塞进对方家的防盗门里,在信中请邻居不要再打小孩,友好沟通,并引用反家暴法具体条文提醒邻居家庭暴力的法律责任,以及提醒儿童受到家暴可以打110或12338求助。之后,猪西西和朋友们把“塞信”的过程以视频和文字的形式分享在社交媒体上,得到了很多网友的支持和鼓励。

这促使她和朋友郭晶等关注到了疫情期间的家庭暴力问题,于是她们发起了“反家暴小疫苗”活动,号召封锁在家的人们做积极的旁观者,封锁中守护彼此——“如果看到、听到家暴,及时进行劝阻,或者向公安机关、社区或妇联举报”,“将《给邻居的反家暴倡议书》打印或手抄出来,贴在所在小区的楼道、电梯间,或其它任何醒目的地方”。普通人可以不受地点和条件限制来参与,拍照、发微博、和转发相关信息加入话题。据报道,“反家暴小疫苗”倡议活动上线七天就有上千人加入,超过50位参与者把《给邻居的反家暴倡议书》张贴在北京、上海、广州、深圳、武汉、大连、四川攀枝花、河南洛阳等23个城市的社区里。

郭晶补充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在微博上也收到了一些投稿,发现很多人有培训需求,就联系了一线工作者冯媛、林爽,做了三、四期针对不同人的线上工作坊,帮助大家学习如何支持受害者。参与培训的很多人都是‘反家暴小疫苗’活动的参与者。”

(3)关注基层:重视进入社区

反家暴的线下公众教育形式包括专题讲座、发放和展览宣传资料,以及戏剧演出等,能够面对面地影响受众和参与者。如:云南高校性别平等促进小组通过文字记录亲密关系暴力受害者的真实状况后,以明信片派发的形式呼吁更多人关注该问题。

再如北京木兰花开社工服务中心是以关注和服务来京务工的打工女性为宗旨的公益机构,主要为打工女性及其子女提供文化教育服务,在打工者聚居地区设立活动中心,因而他们的反家暴倡导主要围绕社区展开。木兰花开负责人丽霞介绍说:“我们会组织社区里的一些骨干的姐妹和社区爸爸学习,带着他们去读一些资料,一起讨论,也鼓励他们去传播。这些姐妹回到老家之后就根据自己的人际关系,去当地社区服务中心、学校,或者亲戚朋友的村子贴一些宣传单。她们反馈,只要一贴宣传单就能得到一些反响。还有姐妹在学校里带着学生通过画画的方式传递反家暴的理念。我们通过一点一滴地支持我们的骨干妇女,再通过她们去支持农村妇女。”

此外还有北京市千千律师事务所针对外来务工女性开展普法培训、陕西仁爱儿童救助中心为6-15岁乡村进城务工流动儿童开展了八次儿童保护小课堂。

一些民间机构还承办了国家机构和妇联组织的公益宣传和信息传播。如:深圳市鹏星家庭暴力防护中心2019年举办了社区宣传活动8场,累计参与约1600人次;承办了龙华区政法委和妇联的宣传工作,在四条地铁车厢投放反家暴宣传视频、在六个地铁站点投放广告灯箱;2017年承办了宝安区妇联和社工委的项目,进行了8场名为《我们的故事:家也伤人》的维权剧场巡回表演。 

服务与个案救助

由民间力量所提供的服务内容包括咨询、个案援助、紧急资金救助,还有极少机构能够提供庇护。涉及的专业领域包括法律、心理和社会工作。通过公开查询和民间伙伴提供的信息,不完全统计如下: